电 话:0371-69096013
手 机:13643861961、13523079397
QQ号:1750808568 、1748514501
地 址:郑州市金水区花园路国基路
10年前有关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发展趋势的探讨,如今可以思考下
来源于: 发表于:2019-11-6在2008年《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杂志刊登了中国鼠害和卫生虫害防制协会办公室秘书长杨华林的《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发展趋势的探讨》,里面提出了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5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今10年已经过去,这些趋势有的变成现实,有的又有新内容增加,有的又带来新的思考,和虫虫科学咖啡馆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启示,一起来思考下。
五大趋势
趋势一:有害生物防治主体从群众运动向专业防治队伍,转变, 逐步实现防治模式的专业化、市场化
趋势二:有害生物防治策略从有害生物防治向”三位一体“ ( 有害生物防治、消毒、保洁) 转变, 逐步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一体化、集约化
趋势三: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从除四害向鼠害与卫生虫害防治、白蚁防治等相结合转变, 逐步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整体化、科学化
趋势四:有害生物防治队伍从传统培训向职业资格培训转变,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
趋势五:有害生物防治信息从普通传播向互联网传媒转变, 逐步实现防治、商务、宣传的信息化、高效化
01有害生物防治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市场化现状 有害生物防治服务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雏形逐渐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市场化的有偿服务队伍( 消杀服务站、合资企业、杀虫公司) 初步形成; 2000年至今,以市场化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治产业形成规模。PCO企业现有1~1.2万家,全国分布不均,如广东有1200多家,而西部地区数量较少。
在部分市场区域,由于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规范有害生物防制行业,在促进健康城市建设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8月31日下午,由广东省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倡导,与广州、深圳、东莞、韶关、佛山、珠海、中山、江门、肇庆、南海、顺德有害生物防制协会共同响应的《广东省有害生物防制行业诚信自律公约》签字、发布,该公约旨在推动广东省有害生物防制行业的诚信经营、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全省有害生物防制企业自觉抵制不良竞争,优质优价,合理规范用药,对环境友好,更好地为建设健康广东服务。” 该公约也必将对其他区域有害生物防治市场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我国市场化有害生物防治业发展的大致脉络:
纯公益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完全由政府组织的爱卫办、防疫站和街道下属的除害消毒站承担,政府财政拨款予以资助。其消杀服务对象主要是机关团体单位和公共场所,以及虫媒传染病疫情的控制处理。
公益化向市场化转型阶段
即1990-2002 年期间,加入WTO后,国内经济体制转型,市场经济逐步发展,PCO市场需求增加,PCO企业数量急速增多,民营的有害生物防治企业( PCO) 大量涌现,国外的PCO企业也相继进入,与政府组织的除害消毒站并存,共同承担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市场化阶段
2003年以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政府组织的除害消毒站转制,政府负责的公共场所消杀服务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方式购买服务。有害生物防治服务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服务市场。由于PCO市场需求扩大速度放缓,PCO企业快速增多后,产生了市场的激烈竞争
市场化客户分布 国内市场客户类型和所占比例分别为:民用住宅小于3% ,商业60%~70% ,政府组织和社会公共事业等20%~30%。(美国市场客户类型和所占比例分别为: 家居 46.5% 、商业 27% 、白蚁26.1%等)
专业化的困惑 国内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的理念与模式是以消杀为主。客户与服务商缺少预防意识,通常是在发现害虫时购买卫生用农药或者消杀服务。客户希望立竿见影,服务商为了满足客户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大量用药。导致成本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有害生物防治服务的理念与模式是以预防为主,类似保险行业,每年客户支付账单,多数用于例行检查而不是购买卫生用农药; 服务公司注重督促指导改善环境、防止入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
思考: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已经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取得一定突破,打破瓶颈,如目前商业客户已经做到很高比例的情况,在很难突破情况下,就需要寻找新的项目增长空间;同时对于如何降低整体的运营成本,就需要考虑专业化的理念问题,对于运营成本比例的调整很重要。
02 三位一体化(有害生物防治、消毒、保洁)
防治服务、消毒服务和卫生保洁的一体化, 可节约大量的社会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在国外把消毒、杀虫、灭鼠综合在一起开展, 总称虫害控制或杀虫。从消毒技术来看, 对环境、物体表面的杀菌称为消毒, 赋予消毒以灭菌、消毒、清洁、保藏、防腐等内涵。国外将这一行业统称为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和清洁服务行业, 后者专门承包医院、宾馆等单位的清洁卫生消毒等日常工作。消杀行业不但在这些国家内为 ”朝阳行业“, 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而且开始向我国等第三世界渗透。如美国某一大公司的卫生用品、设备, 主要服务于宾馆的消毒、清洗等, 年销售产品达十多亿元,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而随着气候变暖,全球传染病的间歇性暴发,卫生用药械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球前十大非农用农药市场市值为140亿美元,占据58%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为 55 亿美元,中国为17 亿美元,中国非农用农药市场份额快速增加,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
思考:目前国内市场的有害生物防治策略向”三位一体“ (有害生物防治、消毒、保洁) 转变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可能和目前市场的不成熟有关,如消毒的市场目前还不像有害生物防治市场那么开放和规范,而如何与保洁的对接,更是值得思考,市场很大。一旦三个服务可有效结合,逐步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一体化、集约化后,市场产值可观。如何在自身经营的基础上,提升和扩大经营服务范围也值得思考。
03 向鼠害与卫生虫害防治、白蚁防治等相结合转变
白蚁防治 目前鼠类和虫害防治是企业的”看家本领“,而白蚁防治市场南北不均,企业对于白蚁防治也认知不同,导致不同的企业人员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技术储备低,但白蚁防治是实现整体化、科学化战略目标必需与重要的选择,白蚁是一种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危害的主要害虫。而借鉴美国等有害生物防治和白蚁防治的做法和经验, 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白蚁防治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经验, 积极促进有害生物防治各领域的综合协调发展。
----------
思考:目前有害生物防治市场将白蚁防治纳入,向白蚁防治倾向力量,储备技术力量,是有害生物防治一体化和集约化的趋势,也是对未来新增市场项目的一个突破口。
04 逐步实现职业资格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
职业资格培训是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提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在协会的组织和协调下,职业资格培训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培训的方式上,协会也积极探究新的技术,如远程视频化,提升有害生物防治员的服务能力,为防治员创造提升的机会。
2000年中国鼠害与卫生虫害防治协会申请设立有害生物防治员职业标准。200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职业标准,有害生物防治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2016年有害生物防治员位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目录清单2017年国务院最新公布的清理后的职业目录清单,从最初的 700 多个职业仅保留 140 个职业。其中,有害生物防治员的保留,体现了行业的蓬勃发展、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建设健康中国的迫切需要。----------
思考:行业越来越规范,对于规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新员工的现场技能,提升老员工的综合素质,帮这个行业留住人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而取得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的认可将是企业管理者思考和努力的目标。
05 从普通传播向互联网传媒转变,重视科普教育
有害生物防治的传播和管理方式正在向互联网传媒转变,信息化,高效化,越来越多的项目重视利用网络,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对于行业的公益和科普教育得方式和热情也再不断提高,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以国外有害生物防治行业的服务模式为例也充分说明社会参与和大众认同的重要性。
我国本行业基于开展“除四害”运动的良好群众基础,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应和社会民众建立起理念相通、健康共享、责任同担的命运共同体,认真做好预防为主、环境优先等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希望小至企业和个人,大至政策导向和媒体宣传都视公益的健康知识普及为己任,从娃娃抓起,将环境意识、预防意识、健康意识和公民意识一同作为基础意识传递到大众教育中,推进有害生物危害与防治、健康防护等理念深入人心。
特别是由中国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牵头、世界卫生组织媒介生物监测与管理合作中心、亚大区杀虫管理协会联盟、美国害虫管理协会、欧洲害虫管理协会、能多洁( Rentokil Initial) 、奥肯( ORKIN) 、南通功成化工( NTGC) 联合发起,“世界害虫日发布大会”于2017 年 6 月 6 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百家中外媒体、科研代表、国际名人、行业领袖、知名企业代表等共300 人共同见证了“世界害虫日”的诞生。为了配合“世界害虫日”的宣传推广,向社会公众宣传害虫的危害,从而引发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公众对虫害的防范意识,提升整体行业在社会上形象。
公益事业是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企业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涉及与当地的政府、公众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关系,很多企业甚至提出了“公共关系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而参与公益事业无疑是处理公共关系的最佳手段,这已是被跨国企业实践证明过的企业经营真理。成熟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基本上都把参与发展公益事业写进了其企业文化或发展战略中。在公益活动中,企业已逐渐成为在人力、物力上默默支持的生力军。
思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更多的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项目与智能化,信息化相结合,这也将是一个趋势。而对于公众的科普教育,公益活动等,就需要更多有责任的企业参与,与协会,专业机构一同提升整个社会和大众的参与性。这也许只是刚刚起步,但前景可观!!